张仲景 〔两汉〕

张仲景图片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南阳五圣之一。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 人物生平

乱世立志

  东汉末年,我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临床医学家张仲景。他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了不少病人,而且写出了一部创造性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巨著的问世,使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

  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在朝廷做官。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他也笃实好学,博览群书,并且酷爱医学。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余每览越人人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从此他对医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医学大师奠定了基础。

  当时社会,人心涣散,朝政不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兵祸绵延,到处都是战乱,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灾,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于非命,真是“生灵涂炭,横尸遍野”,惨不忍睹。而府衙自顾不暇,为争权夺势,发动战争。这使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怜悯百姓,萌发了学医救民的愿望。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他10岁左右时,就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

  张伯祖当时是一位有名的医家,他性格沉稳,生活简朴,对医学刻苦钻研。每次给病人看病、开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虑。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他很受百姓尊重。张仲景跟他学医非常用心,无论是外出诊病、抄方抓药,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从不怕苦不怕累。张伯祖非常喜欢这个学生,把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他。比张仲景年长的一个同乡何颙对他颇为了解,曾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意思是说张仲景才思过人,善思好学,聪明稳重,但是没有做官的气质和风采,不宜做官。只要专心学医,将来一定能成为有名的医家。何颙的话更加坚定了张仲景学医的信心,从此他学习更加刻苦。他博览医书,广泛吸收各医家的经验用于临床诊断,进步很大,很快便成了一个有名气的医生,以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过了他的老师。当时的人称赞他“其识用精微过其师”。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

  他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素问》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对这个理论作了发展。他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他还对前人留下来的“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

  他除了“勤求古训”,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这部著作在公元205年左右写成而“大行于世”。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金匮要略》就是该书的杂病部分。

撰写医书

  尽管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但由于他父亲曾在朝廷做过官,(汉代从汉武帝开始实行举“孝廉”“良才”的选官制度,“举孝廉”,这是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它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在汉代,“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东汉末期多举世家子弟,仲景承袭家门,在灵帝时(约公元168~188年),被州郡举为孝廉,进入官场。在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长沙郡:秦置,下辖湘、罗、益阳、阴山、零陵、衡山、宋、桂阳等9县,治所湘县【今长沙市】。长沙太守,类似今天湖南省省长)。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疗,自己的医术也就不能长进。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他让衙役贴出安民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更加拥戴。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

  张仲景看到百姓对他非常信任,在医术上更加精益求精,不断探索。他大量采集民间验方,进行认真研究。

  有时甚至不畏路途遥远,拜师取经。有一次他听说襄阳城里同济堂有个绰号“王神仙”的名医,对治疗扼背疮很有经验。他立即带着行李,长途跋涉几百里,去拜“王神仙”为师。对“王神仙”在药性、医道各方面的独到之处都用心学习研究,获益很大。

  虽然张仲景的医术非常高超,但有些病他也不能医治。俗话说,“大兵之后,必有灾年”。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不断的战争导致瘟疫流行。建安年间,瘟疫大流行,前后达5次之多,使很多人丧生,一些市镇变成了空城,其中尤以死于伤寒病的人最多。如张仲景的家族,原来有200多人,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来,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有十分之七是死于伤寒病。一些庸医便趁火打劫,不给病人认真诊脉,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和病人相对片刻,便开方抓药,只知道赚昧心钱。更多的人,虽师承名医,却不思进取,因循守旧,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解救百姓的病痛,而是竞相追逐权势荣耀,忘记了自己的本分。张仲景对这些人非常气愤,痛加斥责,他决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病。从此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研读《素问》、《灵枢》、《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并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开始着手撰写《伤寒杂病论》 。

  这时候,东汉王朝动荡不安,为了避乱,张仲景官来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到建安十五年,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经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杂病论》系统地概括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为我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该书被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

  张仲景写成该书后仍专心研究医学,直到与世长辞。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后的公元285年,张仲景的遗体才被后人运回故乡安葬,并在南阳修建了医圣祠和仲景墓。

为人医风

  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提倡终身坚持学习。他在序文中说:“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张仲景引用孔子语录,在于说明自己不是天才,只能靠刻苦努力学习来获得知识。他特别表明自己从青少年时期就热爱医学,请允许他扎扎实实地按照孔子的话去做,因为医学没有止境,必须终身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张仲景还为后人树立了淳朴无华、勤恳踏实的学风。《伤寒杂病论》著述风格朴实简练,毫无浮辞空论,对后世中医著作影响甚大。他诊病和学习时遇到一丝一毫的疑问,即“考校以求验”,绝不放过,一定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对东南亚各国的影响也很大。后人研究他的医理,敬仰他的医术和医德,称他为“医圣”。在河南省南阳还为他修建了“医圣祠”。解放后,翻修了“医圣祠”,并修建了“张仲景纪念馆”,以纪念这位奠定中国中医治疗学基础的医学家。

张仲景的同代诗词欣赏

《苦热行》

两汉 曹植曹植 两汉

行游到日南。

经历交址乡。

暂无

苦热但曝露。

暂无

越夷水中藏。

暂无


分享

《嘉禾讴》

两汉 曹植曹植 两汉

猗猗嘉禾。

惟谷之精。

暂无

其洪盈箱。

暂无

协穗殊茎。

暂无

昔生周朝。

暂无

今植魏庭。

暂无

献之庙堂。

暂无

以昭厥灵。

暂无


分享

《百一诗 二十三》

两汉 应璩应璩 两汉

山风寒折骨。

目面尽生疮。

暂无


分享

《诗》

两汉 班固班固 两汉

长安何纷纷。

诏葬霍将军。

暂无

刺绣被百领。

暂无

县官给衣衾。

暂无


分享

《善哉行 其三》

两汉 曹操曹操 两汉

朝日乐相乐,酣饮不知醉。

悲弦激新声,长笛吹清气。

暂无

弦歌感人肠,四坐皆欢悦。

暂无

寥寥高堂上,凉风入我室。

暂无

持满如不盈,有德者能卒。

暂无

君子多苦心,所愁不但一。

暂无

慊慊下白屋,吐握不可失。

暂无

众宾饱满归,主人苦不悉。

暂无

比翼翔云汉,罗者安所羁?

暂无

冲静得自然,荣华何足为!

暂无


分享

《讽谏诗》

两汉 韦孟韦孟 两汉

  肃肃我祖,国自豕韦,黼衣朱绂,四牡龙旂。彤弓斯征,抚宁遐荒,总齐群邦,以翼大商,迭披大彭,勋绩惟光。至于有周,历世会同。王赧听谮,实绝我邦。我邦既绝,厥政斯逸,赏罚之行,非由王室。庶尹群后,靡扶靡卫,五服崩离,宗周以队。我祖斯微,迁于彭城,在予小子,勤诶厥生,厄此嫚秦,耒耜以耕。悠悠嫚秦,上天不宁,乃眷南顾,授汉于京。

  于赫有汉,四方是征,靡适不怀,万国逌平。乃命厥弟,建侯于楚,俾我小臣,惟傅是辅。兢兢元王,恭俭净一,惠此黎民,纳彼辅弼。飨国渐世,垂烈于后,乃及夷王,克奉厥绪。咨命不永,唯王统祀,左右陪臣,此惟皇士。

暂无

  如何我王,不思守保,不惟履冰,以继祖考!邦事是废,逸游是娱,犬马繇繇,是放是驱。务彼鸟兽,忽此稼苗,烝民以匮,我王以愉。所弘非德,所亲非悛,唯囿是恢,唯谀是信。睮々谄夫,咢咢黄发,如何我王,曾不是察!既藐下臣,追欲从逸,嫚彼显祖,轻兹削黜。

暂无

  嗟嗟我王,汉之睦亲,曾不夙夜,以休令闻!穆穆天子,临尔下土,明明群司,执宪靡顾。正遐由近,殆其怙兹,嗟嗟我王,曷不此思!

暂无

  非思非鉴,嗣其罔则,弥弥其失,岌岌其国。致冰匪霜,致队靡嫚,瞻惟我王,昔靡不练。兴国救颠,孰违悔过,追思黄发,秦缪以霸。岁月其徂,年其逮耇,于昔君子,庶显于后。我王如何,曾不斯觉!黄发不近,胡不时监!

暂无


分享

《责躬》

两汉 曹植曹植 两汉

小序臣植言。

臣自抱亹归藩。

暂无

刻肌刻骨。

暂无

追思罪戾。

暂无

昼分而食。

暂无

夜分而寝。

暂无

诚以天网不可重罹。

暂无

圣恩难可再恃。

暂无

窃感相鼠之篇。

暂无

无礼遄死之义。

暂无

形影相吊。

暂无

五情愧{赤皮}。

暂无

以罪弃生。

暂无

则违昔贤夕改之劝。

暂无

忍垢茍全。

暂无

则犯诗人胡颜之讥。

暂无

伏惟陛下。

暂无

德象天地。

暂无

恩隆父母。

暂无

施畅春风。

暂无

泽如时雨。

暂无

是以不别荆棘者。

暂无

庆云之惠也。

暂无

七子均养者。

暂无

鸤鸠之仁也。

暂无

舍罪贵功者。

暂无

明君之举也。

暂无

矜愚爱能者。

暂无

慈父之恩也。

暂无

是以愚臣徘徊于恩泽而不敢自弃者也。

暂无

前奉诏书。

暂无

臣等绝朝。

暂无

心离志绝。

暂无

自分黄耈永无执珪之望。

暂无

不图圣诏猥垂齿召。

暂无

至止之日。

暂无

驰心辇毂。

暂无

僻处西馆。

暂无

未奉阙庭。

暂无

踊跃之怀。

暂无

瞻望反侧。

暂无

不胜犬马恋主之情。

暂无

谨奉表并献诗二篇。

暂无

词旨浅末。

暂无

不足采览。

暂无

贵露下情。

暂无

冒颜以闻。

暂无

臣植诚惶诚恐。

暂无

顿首顿首。

暂无

死罪死罪。

暂无

于穆显考。

暂无

时惟武皇。

暂无

受命于天。

暂无

宁济四方。

暂无

朱旗所拂。

暂无

九土披攘。

暂无

玄化滂流。

暂无

荒服来王。

暂无

超商越周。

暂无

与唐比踪。

暂无

笃生我皇。

暂无

奕世载聪。

暂无

武则肃烈。

暂无

文则时雍。

暂无

受禅于汉。

暂无

君少万邦。

暂无

率由旧则。

暂无

广命懿亲。

暂无

以藩王国。

暂无

帝日尔侯。

暂无

君兹青土。

暂无

奄有海滨。

暂无

方周于鲁。

暂无

车服有辉。

暂无

旗章有叙。

暂无

济济隽乂。

暂无

我弼我辅。

暂无

伊予小子。

暂无

恃宠骄盈。

暂无

举挂时网。

暂无

作藩作屏。

暂无

先轨是隳。

暂无

傲我皇使。

暂无

犯我朝仪。

暂无

国有典刑。

暂无

我削我绌。

暂无

将寘于理。

暂无

元凶是率。

暂无

明明天子。

暂无

时惟笃类。

暂无

不忍我刑。

暂无

暴之朝肆。

暂无

违彼执宪。

暂无

哀予小臣。

暂无

改封兖邑。

暂无

于河之滨。

暂无

股肱弗置。

暂无

有君无臣。

暂无

荒淫之阙。

暂无

谁弼予身。

暂无

茕茕仆夫。

暂无

于彼冀方。

暂无

嗟予小子。

暂无

盈罹斯殃。

暂无

赫赫天子。

暂无

恩不遗物。

暂无

冠我玄冕。

暂无

要我朱绂。

暂无

光光大使。

暂无

我荣我华。

暂无

剖符授玉。

暂无

王爵是加。

暂无

仰齿金玺。

暂无

俯执圣策。

暂无

皇恩过隆。

暂无

祇承怵惕。

暂无

咨我小子。

暂无

顽凶是婴。

暂无

逝惭陵墓。

暂无

存愧阙庭。

暂无

匪敢傲德。

暂无

实恩是恃。

暂无

威灵改加。

暂无

足以没齿。

暂无

昊天罔极。

暂无

生命不图。

暂无

常惧颠沛。

暂无

抱罪黄垆。

暂无

愿蒙矢石。

暂无

建旗东岳。

暂无

庶立毫厘。

暂无

微功自赎。

暂无

危躯授命。

暂无

知足免戾。

暂无

甘赴江湘。

暂无

奋戈吴越。

暂无

天启其衷。

暂无

得会京畿。

暂无

迟奉圣颜。

暂无

如渴如饥。

暂无

心之云慕。

暂无

怆矣其悲。

暂无

天高听卑。

暂无

皇肯照微。

暂无

应诏肃承明诏。

暂无

应会皇都。

暂无

星陈夙驾。

暂无

秣马脂车。

暂无

命彼掌徒。

暂无

肃我征旅。

暂无

朝发鸾台。

暂无

夕宿兰渚。

暂无

芒芒原隰。

暂无

祁祁士女。

暂无

经彼公田。

暂无

乐我稷黍。

暂无

爰有樛木。

暂无

重阴匪息。

暂无

虽有糇粮。

暂无

饥不遑食。

暂无

望城不过。

暂无

面邑不游。

暂无

仆夫警策。

暂无

平路是由。

暂无

玄驷蔼蔼。

暂无

扬镳漂沫。

暂无

流风翼衡。

暂无

轻云承盖。

暂无

涉涧之滨。

暂无

缘山之隈。

暂无

遵彼河浒。

暂无

黄阪是阶。

暂无

西济关谷。

暂无

或降或升。

暂无

騑骖倦路。

暂无

载寝载兴。

暂无

将朝圣皇。

暂无

匪敢晏宁。

暂无

弭节长骛。

暂无

指日遄征。

暂无

前驱举燧。

暂无

后乘抗旌。

暂无

轮不辍运。

暂无

鸾无废声。

暂无

爰暨帝室。

暂无

税此西墉。

暂无

嘉诏未赐。

暂无

朝觐莫从。

暂无

仰瞻城阈。

暂无

俯惟阙庭。

暂无

长怀永慕。

暂无

忧心如酲。

暂无


分享

《善哉行》

两汉 曹操曹操 两汉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其穷如抽裂。自以思所怙。虽怀一介志。是时其能与。

暂无

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泣涕于悲夫。乞活安能睹。

暂无

我愿于天穷。琅邪倾侧左。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

暂无

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

暂无

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今我将何照于光曜。释衔不如雨。

暂无


分享

《逐贫赋》

两汉 扬雄扬雄 两汉

  扬子遁居,离俗独处。左邻崇山,右接旷野,邻垣乞儿,终贫且窭。礼薄义弊,相与群聚,惆怅失志,呼贫与语:“汝在六极,投弃荒遐。好为庸卒,刑戮相加。匪惟幼稚,嬉戏土沙。居非近邻,接屋连家。恩轻毛羽,义薄轻罗。进不由德,退不受呵。久为滞客,其意谓何?人皆文绣,余褐不完;人皆稻粱,我独藜飧。贫无宝玩,何以接欢?宗室之燕,为乐不盘。徒行负笈,出处易衣。身服百役,手足胼胝。或耘或耔,沾体露肌。朋友道绝,进宫凌迟。厥咎安在?职汝为之!舍汝远窜,昆仑之颠;尔复我随,翰飞戾天。舍尔登山,岩穴隐藏;尔复我随,陟彼高冈。舍尔入海,泛彼柏舟;尔复我随,载沉载浮。我行尔动,我静尔休。岂无他人,从我何求?今汝去矣,勿复久留!”

  扬子遁居,离俗独处。左邻崇山,右接旷野,邻垣乞儿,终贫且窭。礼薄义弊,相与群聚,惆怅失志,呼贫与语:“汝在六极,投弃荒遐。好为庸卒,刑戮相加。

  贫曰:“唯唯。主人见逐,多言益嗤。心有所怀,愿得尽辞。昔我乃祖,宣其明德,克佐帝尧,誓为典则。土阶茅茨,匪雕匪饰。爰及季世,纵其昏惑。饕餮之群,贪富苟得。鄙我先人,乃傲乃骄。瑶台琼榭,室屋崇高;流酒为池,积肉为崤。是用鹄逝,不践其朝。三省吾身,谓予无諐。处君之家,福禄如山。忘我大德,思我小怨。堪寒能暑,少而习焉;寒暑不忒,等寿神仙。桀跖不顾,贪类不干。人皆重蔽,予独露居;人皆怵惕,予独无虞!”言辞既磬,色厉目张,摄齐而兴,降阶下堂。“誓将去汝,适彼首阳。孤竹二子,与我连行。”

暂无

  余乃避席,辞谢不直:“请不贰过,闻义则服。长与汝居,终无厌极。”贫遂不去,与我游息。

暂无


分享

《平陵东行》

两汉 曹植曹植 两汉

阊阖开。

天衢通。

暂无

被我羽衣乘飞龙。

暂无

乘飞龙。

暂无

与僊期。

暂无

东上蓬莱采灵芝。

暂无

灵芝采之可服食。

暂无

年若王父无终极。

暂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