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严士元》

唐代 刘长卿刘长卿 唐代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水国的天气带着初春的寒意,忽晴忽阴,忽好忽坏;在这春风乍起的日子,我所乘的船停泊在苏州城外。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蒙蒙细雨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枝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声响。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薄暮夕阳下,江上孤帆远去;太湖之南碧草如茵,绵延万里。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或许有朋友会问到我的境遇,请转告他们,我这个一介书生,命途多舛,已被“青袍”所误。

倚棹:停船。

青袍:唐三品官以上服紫,五品以上绯,六七品绿,八九品服青。


分享

别严士元 诗词大意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背景和本事,现在难以考证确切。从\"春风倚棹阖闾城\"句知道,此诗当作于今苏州城。从目前考知的史料看,作者一生中曾有过两次离苏州,一次是被贬为南巴尉时。一次是赴淮西鄂岳转运史判官时。被贬南巴在唐肃宗至德三年初,诗中\"春风\"、\"春寒\"句证明,作诗时是在冬末春初,时间与被贬南巴的时令相吻合。又诗末有\"青袍今已误儒生\"句。印证其作于遭贬之后,郁郁不得志之时。此外,青袍又称青衿,按唐朝的服饰制度,三品官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每品又有正、从和上、中、下之别。南巴尉属从九品下,正好服青。由此推断,此诗大约作于至德三年初,诗人第一次被贬,行将赴任之际。

  这首诗气韵流畅,音调谐美,景物描写细腻委婉,耐人寻味。诗中抒情,于惜别中流露出愁哀,使人感到深沉凝重。\"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水国指苏州一带,因这一带多江河水流而名。这一联说,在春风乍起的时节,诗人将起程作万里之行,船停靠在苏州城外,故友严士元前来送别。二人执手相向,百感交集。回首往事,瞻念前途,心中就象水国变幻莫测的天气,忽晴忽阴,忽好忽坏,还不时带些初春的寒意。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明白如话,但细细体味,会觉得韵味无穷。雨细得让人无从感觉,直到衣服由潮渐湿,方才知道。这种自然景象,只有\"水国\"常有。花儿落地,皆因春风春雨所致,前后相承,互为因果。此联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对床夜语·卷三》云:\"人知刘长卿五言,不知刘七言亦高。……散句如‘叹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措思削词皆可法。\"对这两句诗,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是主客谈笑之间,忽略了客观环境的变化,偶然才发现雨已湿衣,花已落地。笔者以为这种解释不确。诗中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一\"看\"一\"听\",表明作者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在探求。他看过,听过,然而一无所获。我们知道,残花落地,是十分零乱的,声音之微;一般也是听不到的,倘或落花有\"声\",倒是奇事。那么作者何以如此下笔呢?试推想来,大概二人谈话之中,触及心中不快之事,默然相对。在这暂短的沉寂中,感到衣服已润湿,方知下着细雨,努力去望天空,却是一无所见。看到花办在纷纷飘落,认真去听,却也听不到半点声响。这里应是写一种极静的环境,以这种静反衬出二人心中的不静和无限忧郁。这样理解,全诗的气氛与作者的心境才统一。此外,作者将要远行,对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所以观察的格外细致。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这是写作者想象中的景象,由儿体的细写转向宏观景致的粗描。薄暮夕阳下,孤帆远去;湖南碧草如茵,愈发勾起作者的情思。应该说,这情思是非常复杂的,有对朋友、亲人的思念,有对仕宦生涯变化无常的感慨,也有对前程黯淡、事业无成的忧愁,还有孤帆远行的寂寞,总之,作者设想着旅途上的景况和自己的心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东道可指严:七元,即东道主的省称;亦可指东路上的故交相识,与作者的南行相照应。临行之前,关照朋友,若遇到打听我的知己,请转告他们,我已被\"青袍\"所误。儒生,是封建知识分子的代称。按古代传统观念,渎书人当以匡世济国为己任。有一颗成就事业的勃勃雄心。但而今诗人一领青衿,官微职卑,满腹雄才大略无以施展,仕途生涯坎坷不平。从这句诗中,我们看到诗人这里既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也是对朋友们的劝诫,抒发了自己久抑心头的忧怨。


  • 诗词译文
  • 创作背景

水国的天气带着初春的寒意,忽晴忽阴,忽好忽坏;在这春风乍起的日子,我所乘的船停泊在苏州城外。

蒙蒙细雨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枝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声响。

薄暮夕阳下,江上孤帆远去;太湖之南碧草如茵,绵延万里。

或许有朋友会问到我的境遇,请转告他们,我这个一介书生,命途多舛,已被“青袍”所误。

倚棹:停船

青袍:唐三品官以上服紫,五品以上绯,六七品绿,八九品服青。

  写这首诗的年代和写诗的背景,现无可稽查。从诗的内容看,两人是在苏州偶然重遇,而一晤之后,严士元又要到湖南去,所以刘长卿写诗赠别。此诗大约作于至德三年(758年)初,诗人第一次被贬,行将赴任之际。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16-417

刘长卿的诗词欣赏

《送李中丞之襄州》

唐代 刘长卿刘长卿 唐代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后来他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少壮时独立功勋三边平静,为国轻生只有随身佩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在茫茫的汉江上飘来荡去,日到黄昏你还想要去哪里?


分享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唐代 刘长卿刘长卿 唐代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鹦鹉洲在长江中浮沉,无浪也无烟;我这楚客思念中丞,心绪更加渺远。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汉口斜映着夕阳,飞鸟都纷纷归巢;洞庭湖的秋水,烟波浩渺远接蓝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独树一作:独戍)

(独树一作:“戍”)汉阳城后的山岭,传来悲凉的号角;滨临江边的独树旁,夜里泊着孤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当年贾谊上书文帝,全是忧心汉室;他却被贬谪居长沙,古今谁不衰怜!


分享

《同姜濬题裴式微馀干东斋》

唐代 刘长卿刘长卿 唐代

世事终成梦,生涯欲半过。白云心已矣,沧海意如何。

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春风骑马醉,江月钓鱼歌。

暂无

散帙看虫蠹,开门见雀罗。远山终日在,芳草傍人多。

暂无

吏体庄生傲,方言楚俗讹。屈平君莫吊,肠断洞庭波。

暂无


分享

《送李七之笮水谒张相公》

唐代 刘长卿刘长卿 唐代

惆怅青春晚,殷勤浊酒垆。后时长剑涩,斜日片帆孤。

东阁邀才子,南昌老腐儒。梁园旧相识,谁忆卧江湖。

暂无


分享

《奉和李大夫同吕评事太行苦热行兼寄院中诸公仍呈王员外》

唐代 刘长卿刘长卿 唐代

迢递太行路,自古称险恶。千骑俨欲前,群峰望如削。

火云从中出,仰视飞鸟落。汗马卧高原,危旌倚长薄。

暂无

清风竟不至,赤日方煎铄。石枯山木燋,鳞穷水泉涸。

暂无

九重今旰食,万里传明略。诸将候轩车,元凶愁鼎镬。

暂无

何劳短兵接,自有长缨缚。通越事岂难,渡泸功未博。

暂无

朝辞羊肠阪,夕望贝丘郭。漳水斜绕营,常山遥入幕。

暂无

永怀姑苏下,遥寄建安作。白雪和难成,沧波意空托。

暂无

陈琳书记好,王粲从军乐。早晚归汉廷,随公上麟阁。

暂无


分享

《奉送从兄罢官之淮南》

唐代 刘长卿刘长卿 唐代

何事浮溟渤,元戎弃莫邪。渔竿吾道在,鸥鸟世情赊。

玄发他乡换,沧洲此路遐。溯沿随桂楫,醒醉任松华。

暂无

离别谁堪道,艰危更可嗟。兵锋摇海内,王命隔天涯。

暂无

钟漏移长乐,衣冠接永嘉。还当拂氛祲,那复卧云霞。

暂无

溪路漫冈转,夕阳归鸟斜。万艘江县郭,一树海人家。

暂无

挥袂看朱绂,扬帆指白沙。春风独回首,愁思极如麻。

暂无


分享

《发越州赴润州使院,留别鲍侍御》

唐代 刘长卿刘长卿 唐代

对水看山别离,孤舟日暮行迟。

江南江北春草,独向金陵去时。

暂无


分享

《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 寒釭》

唐代 刘长卿刘长卿 唐代

向夕灯稍进,空堂弥寂寞。光寒对愁人,时复一花落。

但恐明见累,何愁暗难托。恋君秋夜永,无使兰膏薄。

暂无


分享

《重送道标上人》

唐代 刘长卿刘长卿 唐代

衡阳千里去人稀,遥逐孤云入翠微。

春草青青新覆地,深山无路若为归。

暂无


分享

《题冤句宋少府厅留别》

唐代 刘长卿刘长卿 唐代

宋侯人之秀,独步南曹吏。世上无此才,天生一公器。

尚甘黄绶屈,未适青云意。洞澈万顷陂,昂藏千里骥。

暂无

从宦闻苦节,应物推高谊。薄俸不自资,倾家共人费。

暂无

顾予倦栖托,终日忧穷匮。开口即有求,私心岂无愧。

暂无

幸逢东道主,因辍西征骑。对话堪息机,披文欲忘味。

暂无

壶觞招过客,几案无留事。绿树映层城,苍苔覆闲地。

暂无

一言重然诺,累夕陪宴慰。何意秋风来,飒然动归思。

暂无

留欢殊自惬,去念能为累。草色愁别时,槐花落行次。

暂无

临期仍把手,此会良不易。他日琼树枝,相思劳梦寐。

暂无


分享